旅游信息

观音山论剑:民营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危机与法治之路

中国旅游行业报 作者:继泽   |   发布时间:2025-02-27

 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,一家标杆民营企业却陷入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困境。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,作为全国首家民营国家级森林公园,本应是法治社会下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典范,却因一系列违法乱政问题深陷泥沼。

  2025年2月15日,北京举办了第89届经济法律学术会议暨第一届“观音山论剑”研讨会,汇聚了法律界、媒体界的精英,共同探讨观音山事件背后的法治问题与民营企业的生存之道。

  观音山困境:23项违法乱政的阴霾

  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自1999年开建以来,从一座荒山逐步发展成为年接待游客量达120万人的知名景区。公园不仅在文化旅游活动上独树一帜,还荣获了“国际生态安全旅游示范基地”“中国十佳休闲景区”等多项荣誉。

  然而,就是这样一家标杆企业,却面临着23项违法乱政问题。从樟木头镇、东莞市少数人公开抢夺公园,到地方政府无端要求公园免收门票,再到违法毁林建别墅、强行放干水库水等一系列问题,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。

 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董事长黄淦波表示,公园在发展过程中,不仅面临着地方政府的刁难,还遭受了少数腐败官员的索贿和打击报复。“他们从抢夺观音山不成到躺平、懒政、抵制,少数官员只遵守潜规则,因为按照明规则,按照法律政策,这些都该办。”黄淦波说。

  著名法律人刘桂明教授指出,观音山事件的核心在于公权力与私权力的冲突。“一个公园、一片土地、一个合同,其实就是我们讲法治、搞法治、行法治最重要的着力点和切入点。”刘桂明强调,观音山事件暴露了民企保护和营商环境的问题,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东莞,这种问题的发生令人惊讶。他认为,观音山事件不仅是法律问题,更是政治问题,关乎公权力能否被关进制度的笼子。

 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困境,不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,更是对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的考验。公园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,地方政府在处理观音山事件时,存在明显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。

  例如,公园的总体规划需要重新修编,但地方政府却拒不提供四至范围的界定,导致公园无法进行正常的规划和建设。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,也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。

  观音山事件的复杂性在于,它不仅涉及地方政府的违法乱政,还牵扯到少数腐败官员的个人利益。

  据黄淦波介绍,公园方面有证据显示,少数官员曾索贿未果后,对公园进行打击报复。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法治环境,也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。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困境,凸显了民营企业在面对地方政府和腐败官员时的无奈与挣扎。

  观音山事件的发生,也反映了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对待民营企业时存在的问题。一些地方政府在处理与民营企业的关系时,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,缺乏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尊重和保护。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,也破坏了当地的营商环境,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。

  法治之剑:专家支招民企保护

  面对观音山的困境,与会专家纷纷支招,探讨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民营企业。著名法律专家王才亮教授表示,观音山公园应将生态保护的成就向上级部门汇报,利用森林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。“王才亮指出,观音山公园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投入和成效应当被更多人知晓。

  王才亮认为,观音山公园在面对地方政府的违法乱政时,应充分利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。例如,针对地方政府要求公园免收门票的行为,公园方面可以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》等相关法律法规,向上级价格主管部门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。同时,公园方面还应加强对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,避免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。